
据相关资料所指,桂林床垫一词名为三国时期的曹操所创。话说一天夜里,曹操在中军帐中挑灯夜读,到三更时分犯困,身旁的书童请其上床休息,床上的几本木匣兵书一时也没地方存放,书童就将其平摆在床的一头,曹操太困,稀里糊涂地将头枕在木匣上就睡了,而且睡得香。书童见此情况便依兵书木匣的形状,用软物制作出了一种垫头用具呈给曹操,曹操问此物何名,书童只答垫头之卧具,曹操便将此种物件作名为‘枕头’,随后防护床垫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。

桂林床垫颠覆了人们对枕头形状的固有印象。它是由一个中枕、两个侧枕、三种不同的高度和硬度构成,故称“护颈枕”。该枕最大的好处是:当人睡觉时,无论仰卧还是向左或向右侧卧,都能对人的颈部起到可靠的保护作用。护颈枕对你家里的每个人都很适合,不论身高和体重,它都能提供最舒适的支撑。防护床垫可以完全机洗和抗过敏,枕套除了自带的白色,还有蓝色、淡黄色、灰色可供选择。

到战国时,防护床垫就已经相当讲究。1957年,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,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,床上就有竹枕。我国前人对枕头颇有研究。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,用一个小圆木作枕头,睡觉时,只要稍动一下,头从枕上滑落,便立即惊醒,醒之后发奋继续读书,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“警枕”。为了强身健体,在睡眠时达到治病的目的,古人还在枕内放药以治病,叫做“药枕”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苦荞皮、黑豆皮、绿豆皮、决明子……作枕头,至老明目。”民间有多种多样的枕头,大都以“清火”、“去热”为目的。明清椅子搭脑中部往往尺寸加大,制成各种式样,削出的斜面便于仰头时倚载。搭脑的这一部位名曰床垫出口。

防护床垫的形状根据配套椅子设计,多为方形、圆形和椭圆形。还可以将坐垫做成动物、人物、水果及其它有趣的形象,样式上也可参照卧室内床罩的样式或沙发的样式制作,也可以独立成章。因其体积较小,制作上,要注重它的精致巧妙。桂林床垫能让坐椅长期处于干净状态,放在凳子上面有保暖和舒适的效果。一般和靠垫配套,是房间内、车厢内不可缺少的织物制品,它使用舒适并具有其它物品不可替代的装饰作用。